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学年思辨录(2017-2018)

Jack 漫漫留学路 2021-10-14



写于2018年7月22日

"

这一年,我到底获得了什么?留学的意义又是什么?


                         "


时间回到一年多以前……


当父亲告诉我,我的高中生活会在美国度过时,我的内心是紧张而又兴奋的。紧张和兴奋感都来自于进入一片全新的环境,认识一些全新的朋友,走向一条全新的道路所带来的未知感。


而如今,回首这一年时光,我发现我成长了不少,无论是单纯意义上的学术还是对万事万物的思考。在美国这一片充满未来,挑战,甚至是歧视的土地上,我尝试了许多我从未想过,也从未做过的事。我并不在意最终的对错与否,因为你连尝试的一丝丝勇气都没有,又怎么有可能取得成功呢?


在美国的这一年,既给我一个放慢脚步的机会,更“强迫”我加快自己的脚步。而这两者都是极为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半学期结束时,我并未像绝大部分留学生一样急急忙忙地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返回故乡,而是在东西海岸“考察学校”。至于这一部分内容,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提及。



看尽了繁华的街道(摄于时代广场)


欣赏了高耸的大厦(摄于中央公园)


饱览了壮美的山川(摄于优胜美地国家公园)


目睹了萧条的一面(摄于纽约法拉盛)


学术篇

从慌张,彷徨,再到逐渐适应。这,便是我这一年的学术生活。


相比于一般的普通中国学生,我对美国高中的“走班制”的适应度额外的高。这可能与我在中国就读的学校有关。但是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新的。无论是Quiz(小测验)与examination(比较正式的考试)之间的区别,还是GPA制度,都需要我去一步一步的适应。


最初的几个月,学术的压力并不来自于学校,而是私立高中对托福分数的硬性要求。但是,作为一个2017年7月份才刚刚接触这项考试,10月份便要参加考试的学生(中间还要拿一些时间来适应学校的学术与生活),要想在三个月之内从无到有,从零到八十多分,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再加之我的思维还停留在“中国教育模式”——也就是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只有考上的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之类的话语。原本只有“1”大小的压力,被我自己硬生生的变大到了“3”甚至是“4”。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是急躁的,是彷徨的,是焦虑的。我常常在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万一我的托福分数不够怎么办?万一我没有申请到一个比较好的高中该怎么办?“


沉浸在TPO的“海洋”里


然而,事实证明,托福的确重要,但并没有重要到能逼得一个人发疯的地步。面试,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活动在申请美高过程中与托福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就拿我自己为例,如果单单按照托福分数来看,我是绝对不可能进入我即将要就读的这所学校的。但是,我的面试表现和在命题作文中表现出的独立思想使我被“破格”录取的。当然,你的分数不能和学校要求的分数相差太大,最多相差五分。一个只能考六十多分的学生被一个要求九十分以上的学校录取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学校比较缺钱)。通过我的美高申请经历,我意识到人的价值观一定要是多维度的,多元的,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单个维度“上。很多学生(包括曾经的我)觉得如果考不上一个好的高中/大学,这辈子就彻底完蛋了。的确,好的高中/大学会使你相对容易地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你所学到的知识,你的人脉会帮助你很多。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高中、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与一位优秀的,你所爱的女性结婚、让自己的儿女变得和你一样优秀…… 这就是所谓的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想要这样的”成功“呢?人生一定就该活成这样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他的答案。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我们都要意识到人生之路是多向的,你不是为了别人的目光而活着的。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意识,我们中国的留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是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就抛弃自己的生命,以为只有死亡才能逃脱这一切。


美国的学术讲究的是”自主“二字。美国的老师并不会像我们一样不停地向学生施加压力,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这种制度有好有坏。一方面,他让优秀的学生能有更多发展的机会;然而,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便会在这种环境中不断沉沦。很多美国老师的观念是,只要你没有向他提出问题,他就会”默认“你没有问题。美国的老师喜欢经常提问题的学生,而我不知为何,便是一位十分喜欢自己解决问题的学生。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学生而言,也许是因为文化不同,也许是因为语言问题,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开口提问题“的勇气。这可能便是为什么,在一般美国人心中,华裔学生往往与沉默寡言,nerd(书呆子,带贬义)挂钩。”自主“则意味的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对应的counselor(顾问)。学生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询问counselor。同样的,学校的很多通知也是由counselor传递到学生耳中。相比于一般的美国学生,留学生需要咨询的问题往往会更多。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主动“的沟通。


GPA是一件”要人命的事“


在中国,GPA(平均绩点)这个概念往往是在大学才被引用。总所周知,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60分万岁“的忠实支持者。因此,GPA在中国往往会被人遗忘。然而,在国外,从初中开始便引入了这个概念。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GPA这个概念会变得愈发重要。


为什么我会在上文中说GPA是件”要人命“的事呢?因为你的每一项任务,无论是测验,考试,presentation(陈述),还是每一项作业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GPA。数据表明,凡是在高中四年(美国的高中是四年制)里有一到两门课只拿到了B的话,排名前三十的大学就直接和你说”再见“了。只要有一个“C”,排名前五十的大学也和你说“再见”了。而将GPA在一学期的时间内从C拉到A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此,每一项作业都不可以马虎,每一次presentation也必须认真准备。我认为我在GPA方面的表现还算不错,至少整个学期都保持在全A以上。唯一的遗憾便是我这一年并没有选择任何一本AP课。


我对待AP课的态度在这几个月里也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起初,看见网上很多动辄十门以上AP课,八九门满分的学霸,我深感“压力山大”。好像自己如果不上十几门AP课就对不起这美高四年一样,感觉十几门AP课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申请者的“标配”一样。在选择下学期的课程时,我生怕如果十年级选择的AP课比较少,十一年级的压力会非常大。除此之外,那时的我还抱有这样一种认知:所有规划的AP课程都要在十一年级结束,因为十二年级的上半学期是大学申请季,而AP考试是在十二年级的下半学期,也就是在三月到四月之间举行。而在此时,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已经发下来了(EA/ED不算)。这一番话听上去十分合理,但我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留学生与美国本地学生会在十一年级选择三到四门,甚至是五门AP呢?

新学校还是挺漂亮的


就在这个暑假,我参观了我即将就读的学校,并且与负责管理选课的老师进行了一番交谈。我和父亲很想多选择几门AP课以弥补九年级没有选择任何AP课的“损失”。我的课程表已经满了,但我还想加一门AP Art History。这就意味着必须从我所选择的其他课程中放弃一门。就在我和父亲犹豫不决的时候,我的counselor问了一个这样问题:“你选择这门AP Art History 是因为你喜欢这方面的知识还是仅仅因为它是AP课程?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对于选择课程的终极目的似乎发生了一些转变。我似乎开始不在乎课程本身所要讲解的知识是否适合于我,而是在乎它是否带有“AP”这两个字母。诚然,有时我们必须站在比较功利的角度去选择课程,因为现实的残酷会逼迫我们不得不这么做。然而,难道“AP”这两个字母在课表上出现的次数越多,你的课程表的含金量也越高呢?这恐怕是一个无解的答案。但是我能较为明确的是,AP课程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讲究”量力而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进入私立学校以后,学术的压力只会有增无减。在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待着我。


仰望天空,脚踏大地

加油吧!

住家篇


只要申请的是走读制学校,住家一定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身处异国他乡,寄居他人屋檐之下,难免会因为诸如文化上的差异与住家发生或大或小的矛盾。如何和谐的与住家相处是每一个走读制美高学生所要面对的最为重要的议题。


事实上,在我看来,与住家之间的矛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东西方文化以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其二则是住家和留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缩小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差异。我们身处异国他乡,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强求别人去适应东方文化,而是只能我们去适应别人的文化。当然,适应也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模仿与照抄,最终演变成一个“香蕉人”。在吸取西方文化与生活习惯的精华的同时也应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


而第二个问题则往往来自于学生自己的性格问题。我们总是害怕自己说错什么,害怕自己的英文不够好,没办法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害怕说了什么话会“得罪”住家。其实,开始主动交流是与你的住家相处的第一步,没有跨出这一步的勇气,之后的一切都万事皆休。美国人的计划观念比我们强太多太多。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的schedule(计划表),他们的生活会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表执行。沟通一定要“越早越好。”提前一周告诉住家比在前一天晚上要好上太多。在这一学年里,我和住家的大部分矛盾都来自于自己的计划和住家的计划发生的或大或小的冲突。除了要和住家协商计划安排,向住家,家长,学校或是机构提出你的个人要求也极为重要。美国人往往认为:只要你不提出任何问题或是要求,他们就“默认”你没有任何的特殊要求或者是问题。如果住家频频无法达到合同内的要求,甚至无法满足个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如吃饭吃不饱等等),不要怯于与父母与机构反应具体情况。千千万万不要抱有诸如:“忍忍就过去”的看法,你的忍耐不会换来住家对你的优待。就像《国际歌》里唱的那样: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独立自主并不仅仅要求留学生具有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更要有话语权的自主。


”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协。“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与住家相处。留学的过程也是我们提前接触社会的过程。商场上,职场上我们需要妥协。同样的,在与住家相处时也要学会妥协。比如,我其实并不想去健身房或者是滑雪,但为了多和住家交流,或者是因为全家都要去,你自己不能一个人留在家里,你也不得不”面带微笑“地参与这些活动。但是,”妥协“二字也要讲究一个”度“字。有些事情是可以妥协的,比如尊重家庭规则,承担家务,一起参加活动等等…… 但有些事是绝对不能妥协的,比如危及到个人身心成长的问题,住家对你有诸如猥亵等违法行为时。俗话说的好:”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在我们与住家产生矛盾时,不妨试着各退一步,去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认为你交了钱,签了合同,你就可以在住家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老是觉得住家有义务来尊重你。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那句话都是永恒不变的:”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



终章

说说心里话

“美高第一年,给了我一个放慢脚步思考的机会,也‘强迫’我加快自己的脚步”


在这一年里,我在思想与心灵上的成长要远远多于成绩或是为人处世的成长。而在谈论这一切之前,我想先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能够给我一个“选择”的机会,哪怕我还是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与那些“富二代”,“红二代”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读书,听同一个教授讲课。因为,至少我还有选择自己未来道路的一点小小的权力,而我的大部分同龄人连这个权力也没有。我还得由衷感谢我的父亲,正是因为他的教育,我才能在如此小的年纪学得如何”独立思考“,而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只是随波逐流罢了。我还得感谢我的初中老师,因为你们让我知道学习知识应当有”刨根问底,追根朔源“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只有到了国外,才能深感自己的幸运。


一年前的我,是焦虑的,是不安的,是惶恐的。我每时每刻都在告诉自己:我不能辜负父母的期待,说白了,就是不能辜负父母的血汗钱。TOEFL和SSAT像两座大山一样,死死地压在我的心头。再加之每天都能在微信公众号里看见那些贩卖着”恐慌“的文章。那些打着”阶级固化“,”寒门不能出贵子“,“别人家的孩子既有钱,还比你勤奋”标题的文章像一块又一块的砝码,不停地在往我的内心里压。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考虑过回国接受心理治疗。我不知在多少个黑夜里向电话那头劝说我的父亲咆哮。我说他愚蠢,目光短浅,根本不知道阶级固化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我还曾说:“我不想像你一样沦落成一个’中产阶级‘,我才不想一天到晚为了还房贷和交子女学费而起早贪黑。”


现在想起来,那时说的话是多么得可笑。


这种焦躁不安的心态一直持续到第一学期快结束。当托福考试和SSAT渐渐结束时,我开始有时间来思考一些哲学上的问题: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人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我渐渐开始有耐心听父亲的开导,渐渐开始有时间阅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例如:《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简史》……。当我的初中同学在讨论直升指标,一诊,二诊考试时,我却在思考那些看似比较“空”的问题。



而第一年的美高生活,给了我放慢“心灵的脚步”的机会。


我们要清楚的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人不是神,有时我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有时不能。人类是强大的。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足迹留在外星球的表面上,我们甚至创造了能够毁灭我们自己的武器。然而,人类又是脆弱的,更是弱小的。我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某件小事所摧毁,无数种细菌和病毒能要了我们的命。我们也许无法书写历史;对于地球,或者是宇宙而言,我们比一个原子还要显得渺小。那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答案是,我们只能把过程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至于结果是什么,有时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事物。也许是神,也许是命运决定的结果。只要过程做到最好,我们就可以微笑地面对结果,无论它是好是坏。


很多家长老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超人”。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每一刻都能击败他的对手,一帆风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人,既要认清自己的下限,更要认清自己的上限。这就是我对孔子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的理解。很多家长从始至终都没能认清这一点。而孩子呢?最后往往被逼得精神崩溃,甚至是自杀。


我们不要被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捆绑住自己的手脚。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一样的。就像高晓松先生所说的那样:”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追逐自己心目中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你既可以做一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也可以像犬儒学派的狄奥根尼一样,坐在木桶里晒太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叫各位看官要”认命“。我从来不认可”认命“二字,因为如果你都没有尝试去做这个”过程“,你怎么知道你是否能获得你想要的结果呢?你都没有”经历风雨“,又何尝有可能”见彩虹“呢?


至于那些叫嚣着”阶级固化“的文章,看看,知道有这个事实就可以了。不必过多地往心里想。说白了,这些散播”恐慌“的文章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制造舆论,让自己的文章阅读量突破十万+。又或者是推销自己的所谓的”精品线上课程“。仿佛上了那些几百块钱的网课就能让自己的思维层次”保持不掉队“,甚至有望和那些”大佬“处于同一思想高度。抱有这种想法的人,还是洗洗睡吧!


除了让我的心灵得以升华之外,留学还还带给我较为包容的心态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我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厉害了,我的国“的宣传时,我不会立马变成一个小愤青,所谓的”五毛党“。因为我深刻地明白,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美国人从来不会到处高喊:”厉害了,我的美国“,因为他们不需要喊,美国事实上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无需多言。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靠媒体以及舆论的”吹牛皮“吹强大的。无论是英国,日本,还是美国,哪一个国家不是靠着学习别国的优点,卧薪尝胆,从而变得强大的?我们似乎还保留着不知从哪里来的骄傲感,很多人又做起了“天朝上国”的美梦。


“我的国”可真“厉害”呢!连疫苗都有假的呢!


同样的,我也不会被西方的那套所谓的“民主自由”给洗脑,不会想当然的认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好的。不会认为CNN,VOA(美国之音)报道的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民主从来就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我既可以从《论美国的民主》中学习到美式民主的优势;也可从英文版《gcd宣言》中看到资本主义的丑恶;我可以左手捧着《圣经》,右手还可以拿一本《古兰经》读一读。


留学能”逼迫“我包容一切,因为你的同学是由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背景所构成的。我渐渐开始接受纹身,因为有纹身的学生不一定都是”社会人士“,也有可能是学生会副主席(我住家的女儿);梳着脏辫的那个黑人姑娘说不定比你的成绩还要好;同性恋并不是什么“精神疾病患者”,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结婚,可以组建自己的家庭。这,就是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的美国所独有的魅力。这个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而不是单色调的。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可以容纳下各种各样的思想,而不是只能有一种思想。


”存在即合理“——黑格尔


为什么要留学?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因为留学能让我的灵魂得到升华

……

谢谢各位在这一年里的支持

下学期的文章会更加精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